-01-
被上天眷顾的男孩
1922年以前,糖尿病唯一的治疗方法就是“饥饿疗法”——让患者挨饿,以防止糖的摄入而造成酮症酸中毒。
即便是这样,糖尿病患者的平均生存期仅有1年左右,甚至有的儿童去世之时的体重还不到20公斤……
1922年,当一名患有严重酮症酸中毒、濒临死亡的14岁男孩,勇敢地接受了一种未知药物的注射后,奇迹般地恢复了正常血糖,酮体以及尿糖都随之消失;到了1945年,1个被诊断为糖尿病的10岁儿童,预期寿命足以依靠它再继续生存45年。
这个未知药物便是一百年后我们都熟知的胰岛素,而它的发明者——班廷,也因此荣获了诺贝尔奖。
▲胰岛素发明者——班廷
只不过,班廷毕生有一个心愿,便是彻底治愈糖尿病;可在胰岛素发明将近百年的今天,好像除了无良商家,没有任何一个人或团体、机构,胆敢声称能够治愈糖尿病——这不仅是班廷的一个遗憾,也是西医史上的一片空白……
-02-
曾“被”失信于人民的中医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当一百年后的人们习惯了胰岛素后,如果此时有一种新型药物或新的方法,告诉患者能治糖尿病时,有多少患者会勇敢地选择踏出这第一步呢?
大多数患者的顾虑是完全能理解的:毕竟没有任何人能预知,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否能像那个14岁的小男孩儿一样足够幸运。
更何况,在这个西医牢牢占领医疗领域制高点并处在战糖高地上的时代,但凡有人提起“中医”的字眼,难免还是会招来怀疑甚至完全不屑。
笔者有位学西医的同学,北京某医科大学本硕7年连读临床医学毕业,在本科阶段曾被学校安排过一学期的中医入门课程。一学期下来,作为一名忠实的西医“拥趸”,他对中医的学后感仅仅是:什么阴阳啊、虚实啊,这些根本纯属胡扯……
这也难怪,我们的大环境不过如此:从一味地盲目废国医、全盘西化,再到花费上亿研究经费“找寻经络”,等等。每次大费周章的结局,除了证明“生命在于折腾”以外,就是彻底的妄自菲薄,将中医的形象完全亲手埋葬在了自己手里。
当然,取得这样的“丰功伟绩”,自然也少不了长年以来广大无良奸商们的“投机取巧”,还有庸医们的“添砖加瓦”。
-03-
中医药,请重回阵地
于是,在这个西医主导人们舆论与观念的时代,长期以来几乎很难有中医药生存发展的一席之地。可现在,所幸不论是国内学界、还是国家的战略扶持,总算火线支援般地站出来力挺中医了一把,让那些质疑声甚至嘲讽,都瞬间烟消云散:
·2017年底,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简称CDS)修订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首次增加《糖尿病与中医药》一章,重点强调了传统医学的价值,并提出是基于“中国指南、中国证据、中国实践”;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新添加《糖尿病与中医药》
·2018年“两会”期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提到了中医药在防治病情方面的优势,并提出未来要分步走解决我国中医“有没有”和“好不好”的民生问题,以便让广大人民群众在家门口,便能轻松享受到优质的中医药服务。
一方是掌握大量临床数据、做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医学研究领域前线;一方是拥有丰厚资源调度保障、具有战略眼光的决策中心。
二者的强强联袂,虽然不是第一次,但绝对释放了一个几乎空前强而有力的信号——中医,请重回那阔别已久的、本应属于自己的阵地。
双方的功夫并没有片刻停留在纸面或口头上:3月底,媒体报道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三部门已联合发出通知,自2018年1月起,实施为期3年的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试点工作,其中明确涉及了糖尿病及其并发症。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在2018年“两会”上答记者问
业内人士表示,这不单是为了中西医通过整合资源、优势互补,探索中西医结合防治疾病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模式等,更深层次的意味则是为了促进我国中医药的常态发展。
-04-
仅3个月,空腹C肽、胰岛素各增50%、100%
如果按照新修订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提供的数据,中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已达到10.9%,40岁以下人群患病率达到5.9%,呈现出患病人群快速增长、年轻化趋势。
未来,如何解决这一刚性需求,已成为医学界乃至整个国家战略高度无法回避的难题。幸运的是,中医给出了答案。
不少人会认为中医只是以养生、调理等手法为主要手段的医术,而一旦罹患了重大疾病,还是需要通过现代医学手段来治疗。
其实,临床上病症不同,采取的治疗策略也不尽相同——像糖尿病这种被西医定义为“慢性病”的病程长的疾病,在中医看来是需要“三分治、七分养”的,请看下面的病例:
【基本情况】
沈先生,50岁,患有2型糖尿病15年
【治疗前】
每天要打20个单位胰岛素且吃3种西药控制,血糖仍不稳定
【治疗中】
2017年底,接受中医集中治疗15天,以中药+针灸+饮食+运动为主
【治疗后】
停止使用胰岛素、西药,每天仅服中药即可
怕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不死心”,接下来上沈先生治疗前后的西医验血报告:
▲沈先生2017年12月空腹C肽、胰岛素验血报告
▲沈先生2018年3月空腹C肽、胰岛素验血报告
▲沈先生2017年12月糖化血红蛋白验血报告
▲沈先生2018年3月糖化血红蛋白验血报告
稍微了解相关常识的人便知道,除了空腹/餐后血糖外,空腹C肽、胰岛素,以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指标,是评判、监测糖尿病患者病情的核心所在。
虽然中医根本没有上述这些指标的概念,但经过中医系统治疗后的患者,却用西医的检验标准验证了来自中医的伟大力量:
仅3个月的时间,且不说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下降不少,空腹C肽和胰岛素更是分别大约增加了50%和100%。这对于一个已长年分泌很少胰岛素、每天只能用胰岛素来平稳体内血糖的老糖友而言,是多么逆天改命的转折。
也难怪沈先生看到自己如今的验血报告后,情不自禁地发出感慨:
▲沈先生分享喜悦之情
-05-
写在最后:献给世界的礼物
以前陆续有人会问笔者:你们中医既然治糖尿病那么厉害了,干嘛不去申诺贝尔奖?其实还是经不起推敲和考验吧!
首先,笔者声明:1型患者目前只能交由胰岛素来解决,同时也希望未来我们的科研人员能尽快攻克这一难关;现在中医能解决的仅是2型,当然还要看每名患者的自身情况,须符合诸如肾功能尚可等条件。
其次,虽然现在中医药已走进世界上一百八十多个国家或地区,但是世界医学界以及人们主流的观念,却并没有接受中医药……
最后,也是笔者最想向所有人阐明的一点:
2015年,屠呦呦凭借发现青蒿素而荣获诺贝尔奖;而早在三四十年前,屠呦呦及其团队就已经从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的“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深入到微观世界,发现了这一有效对抗疟疾的“奇兵”……
时光荏苒,青葱不再。2015年12月7日下午,当中国科学家屠呦呦以当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身份站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演讲台时,已逾85岁高龄。随后,她用中文发表了主题演讲——《青蒿素的发现:传统中医献给世界的礼物》。
▲屠呦呦与诺贝尔奖
虽然中医与西医有着天差地别,但二者同属于医学事业,都是为了挽救生命这一崇高使命而不断负重前行。在笔者看来,中医与西医是求同存异的“对手”,共同的“敌人”则是威胁整个人类健康的病魔。因此:
感谢有西医这个“对手”的存在,让中医用对方最熟悉的方式,证明了自己上千年以来被得以代代传承的价值与理由;
感谢有西医这个“对手”的存在,让中医在与凶残的疾病这个“敌人”的缠斗中如虎添翼,被赋予了高新科技与迅速腾飞的翅膀;
感谢有西医这个“对手”的存在,让中医逐步走上了更为广阔的世界舞台,庇佑了数以亿计的人群以健康与生命……
笔者有理由相信,
与一百年前的班廷渴望治愈糖尿病一样:
中医,
将会为世界献上更多的礼物。
——END——
在这里,我们与你共同站在抗“糖”第一线!
瑞博同义堂中医门诊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