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起源--河图洛书

1.河图

《河图》是根据五星(木曰岁星,火曰荧惑星,土曰镇星,金曰太白星,水曰辰星)出没时节绘成,而五星合于五方(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五方又合于人体五脏,五脏又合于五谷、五畜。这正是中医五行理论的来源。

天上星辰变化,地上气候随之改变,人体的五脏气血运行也相应的进行变化,如果日月星辰的变化周期太过或不及时,则会引起四时变化的太过或不及时,这又引起人体五脏气血的偏盛或偏弱,人体的疾病也就随之而来。

此时,我们用相应的五谷和五畜来进行对五脏气血的调整,便可以得到治疗的效果。

2.洛书

《洛书》诞生的年代大约是六千年前到八千年前,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九宫格。这是我们中国古代对时间、空间的一个思考,结合《河图》,便诞生了十天干、十二地支,而天干地支结合人体运转,十二经脉,给中医中带来了养生、针灸的理论基础。

修订归经入藏图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有人体生物钟的记载:胆为十二经之先,胆经一动,十二经俱动。 但在后来的中医发展历史中,古人在生物钟上的论证却出现了巨大的错误。

元末明初医家何若愚,在其注解的子午流注图中错误的标注了地支十二时辰与人体十二经络的时刻关系。 而子午流注图是中医针灸于辩证循经外,按时取穴之一种操作规程方法,这个错误的产生深深的影响了每一代中医的行医问诊。

后来我们重新考证了《河图》、《洛书》之数(中医的底层框架和核心),利用计算机重新推算,得出正确的子午流注图,同时根据该时辰开穴针灸得到的效果远超以往。这也恰恰印证了正确的子午流注图在开学针灸上是有不言而喻的巨大作用。

修正前

修正后

田曾流伤寒派

田鹤鸣(1883-1980)

享年97岁,人称田八味,字鹤鸣,著名中医学家,业医于成都青羊官附近,生于1883年,卒于1980年,享年97岁,行医70余年。

其叔田济泰,在清末民初,由简阳迁居成都苏坡桥,乃孺而医者也,为当时此地之名家,‘专以伤寒方治病。

田受其业,更精进之,诊病立方,法度谨严,方皆不离伤寒,药皆不超过八味,但服之效若桴鼓之应,故时人皆以“田八味”呼之。

门人问曰:“如何学好伤寒”?田曰:“人呼我为田八味,我今不仅为之讲述研读伤寒之三味,将为之讲述研读伤寒之八味”。

“何谓八味?一曰列辨阴阳,二曰明达运气,三曰洞彻病情,四曰平脉辨证,五曰识方用药,六曰转用借治,七曰合并表里,八曰随证治之”。田老知经方用之得当,则复杯而愈,用之不当,亦可送终大吉,后学往往望而生畏,乃根据自己多年运用经方心得,提出伤寒十八法:即“汗、吐、下、和、温、清、寒、热、滑、涩、消、导、平、利表里、双解、合剂、补益”。

曾荣修(1927-)

1927年出生于曾家寨,1949年毕业于黄埔军校,后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参加抗美援朝。

在1586年退伍回北京18中学教书,1959年调任华西医科大学,由于受家庭影响(其姐是名医田八味门下学生),开始自学中医,在1965年下放农村后,正式开始行医,1972年调回成都华西医大中医科开展中医工作。在1972年,因救助在文革中被批斗的中医大家田八味后,开始追随田老行医,直至1981年田老离世,历经9年。1985年正式从华西医大退休,退休后应邀去各地进行中医讲学,期间收德国人付海纳和广西中医药大学刘力宏为徒。2005年移民美国,在美行医广收弟子30多人,其中包括加州名中医吴奇,廖名煌等人。2010年收关门弟子解博、解涛。在美期间获得包括国立自然疗法学院(national college of Naturopatic Medicine)的金字奖牌,被美国五系中医学院(Five BranchesUniversity)授予终生教授职位;被自然疗法医学院经典中医系(Classical Chinese Medicine at National Collede of Natural Medicine)授予资深教授和学术顾问。

田曾流伤寒派特点:

有是脉用是方

1.专以祛邪为要,取邪去而正自安。

2.用药量少而专,取药专方能力宏。

3.断症凭脉学为依据,取有是脉用是方。

4.六经辨证多独取一经,使药走专经一荡除邪。

5.以脾胃为根本,邪去后必顾脾胃以康复。

正是有了这种对伤寒论的深入理解,

有序的传和多年的临床经验。

田曾两位老师才能达到,

医圣张仲景所说伤寒派用药的效果一剂知,二剂已。

×
北京太一同义堂中医诊所
(北京医疗基地)

电话咨询:010-80765396

微信咨询

浙江湖州瑞博同義堂中医门诊部
(浙江医疗基地)

电话咨询:0572-2201880

微信咨询

深圳太一同义堂中医诊所
(深圳医疗基地)

电话咨询:13380307521

微信咨询

深圳太一广成中医诊所
(深圳医疗基地)

电话咨询:13380307521

微信咨询

脉诊及技术合作咨询

×

下载方大师APP,查看更多健康资讯

下载太一脉APP,查看更多健康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