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3家医院诊断只剩半年时间:现已活过第20个年头

解涛 2018年04月25日
春节的时候,笔者听亲戚讲了这么一个真事:有个远房表亲,20年前的时候不幸被查出癌症,跑了3家大医院,当时各家医院的几个医生诊断的结果基本一致,都是最多活不过半年。
可没想到的是,现在老人家已经70来岁,不仅已经“超额”活到第20年,精神、气色还不错,根本不像个有大病在身的人,而且讽刺的是,当时给她看病的医生,有2个都过世了,以至于亲戚感慨:“简直把医生都‘熬’没了……”


1

治病时:鲜有人知的X因素


之所以上来讲这么个事儿,可不是想借机诟病一下大医院或医生的医术之类的——3家大医院和医生不会拿生命开玩笑、也没必要,可能100个人得这种病会有99个活不过半年;当然,也不是想借此机会宣传老人家用了什么偏方——偏方这种东西,不敢说绝对如何,但很多时候是人在绝望之时的一种心理上的慰藉,如果真的对大多数人有效,或许早就大规模推广出来了……


那么,难道是老人家的体质特殊?


或者是其他因素?




对,经过笔者的了解,确实存在一个特殊的力量,改写着老人家的命运:在这里姑且卖个关子,称其为X因素。


这个X因素不敢说一定能“逆天改命”,但肯定的是,它就如同一把“双刃剑”掌握在患者自己手里,很多情况下执掌了患者的生死,绝非个例。


出于工作的关系,笔者接触到了很多糖友:其中有一位来自北京的王先生的肺腑之言,就给出了X因素的肯定答案。王先生因血糖高的关系,于去年夏天到湖州进行降糖治疗。


期间,王先生一次偶然的返京经历与再次到湖州继续治疗的血糖对比,有了更为直观的感触——在其他诸如饮食、作息、环境等相同治疗条件下,X因素一跃成为了左右“控糖战局”的核心。如果看过王先生《亲历:治疗第2天就停药,谁说“糖帽子”要戴一辈子?的文章,那么想必已经猜出了X因素的真面目:情绪。


2

得糖尿病=被判“死缓”?


在传统糖尿病防控的要求中,总是强调“五驾马车”并行,即饮食+药物+运动+自我监测+学习相关知识,缺一不可。


然而,姑且不说这“五驾马车”真正起到了多少效果,世界每年与日倍增的庞大糖尿病患者人群,以及西医多年来在与糖尿病“攻坚”过程中所显现出的一筹莫展,都给现代人灌输了一种逐渐滋生蔓延开来的恐慌观念——糖尿病,没治!


在这种观念作用下,别说是糖友,就是糖前期患者甚至正常人都谈“糖”色变、畏惧三分,甚至开始出现各种“疯狂”行为:每天频繁测血糖、隔三差五测胰岛功能、动辄让孩子测血糖……在很多人看来,包括糖友,得了糖尿病后,是与死缓完全划等号的。


于是,这种焦虑或是抑郁的情绪带来了更为严重的恶性循环影响:以睡眠为例,焦虑等不良的情绪会导致糖友胡思乱想,难以入眠,而一旦糖友每晚睡眠时间经常低于6小时或睡眠质量很差,那么就会引起血糖较大的波动,高居不降;血糖高居不降,更加剧了糖友的不良情绪,而且这种情绪还会进一步传染给家庭每一位成员。




如此循环往复,似乎昭示着糖友最终的命运,恰与自己所想的最糟情况何等相似……


殊不知,但凡稍微有一点相关常识便知:人只要活着,血糖多多少少会因外界环境、饮食作息等而产生高低不同的变化的,并不是健康人的血糖就一直在西医订制的血糖标准范围内


吃完饭会升高、运完动会降低,都是正常的生理变化。这就如同运动完血压也会生理性升高一样,只是让自己的身体不断适应这种升高的程度与节奏,而不至于血压一升高身体就垮掉了——完全可以看作一种锻炼或磨炼自己身体的意味。


因为血糖稍稍波动就焦虑,实在犯不上,更不至于上升到连自己都认为被判了什么“死缓”之类的说法,纯属自己吓唬自己。


3

中医、西医,能治好病的是为“医”


那么,情绪对糖尿病而言到底有多大意义呢?至此,肯定有人会大谈特谈西医是如何在情绪等方面有何作为、建树的。


在西医大行其道的今天,中医似乎很难在医疗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但,这终归只是一种“似乎”。


与西医诞生于近数百年来的精细化大工业生产时代不一样,中医在数千年前就已产生理论并实践应用,但直到今天仍保留着各种浓厚的古朴气质,从硬件水平来讲根本无法与西医匹敌。


但是,中医的伟大却也莫过于此——比起西医更加追求微观层面的精细,中医则站在更为广阔的宏观思辨视角上,“一言以蔽之”


或许一句“忧思伤脾”在数千年前就为西医“论情绪对糖尿病的影响”的研究结果给出了最终的正确答案。这是古人的大智慧,是古人代代传承的精髓所在。




幸运的是,西医已开始意识到情绪这一因素对糖尿病病情的巨大影响作用,也反过来印证了中医理论的正确性。


或许,比起中医与西医之争,更多的人关心的是谁能最终治好病。


为此,比起一味吹毛求疵地加减饮食内容、精雕细算每一步锻炼环节等,糖友或许要改变一下策略,利用好手中“情绪”这个利器:正所谓“攻糖为下、攻心为上”,为自己营造轻松的氛围,调整愉悦的心情——比如培养个兴趣爱好,给自己来一剂带有奇效的“降糖良药”。


最后一提的是,文章开篇案例中的老人家,后来笔者得知并没有特别之处,只是简单地一直本着“开心一天也是过一天” 的随性乐观心态,充满了对生命的尊重,支持着她活下来的渴望。


当然,从这个略微特殊的案例中,笔者不能完全说情绪决定一切,可也希望广大糖友在目睹着日新月异快速发展的医疗、科技领域的同时,要充满对未来的信心——毕竟至少2型的问题,就已经被我们的中医解决了嘛


——END——


在这里,我们与你共同站在抗“糖”第一线!

                                                                                 瑞博同义堂中医门诊部

相关推荐
×
北京太一同义堂中医诊所
(北京医疗基地)

电话咨询:010-80765396

微信咨询

浙江湖州瑞博同義堂中医门诊部
(浙江医疗基地)

电话咨询:0572-2201880

微信咨询

深圳太一同义堂中医诊所
(深圳医疗基地)

电话咨询:13380307521

微信咨询

深圳太一广成中医诊所
(深圳医疗基地)

电话咨询:13380307521

微信咨询

脉诊及技术合作咨询

×

下载方大师APP,查看更多健康资讯

下载太一脉APP,查看更多健康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