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天,我的32个单位长效胰岛素全停了 | 糖友故事

小小瑞 2018年05月15日


-0
1
-


8天,我的32个单位长效胰岛素全停了


凌晨2点。


腹胀、腹痛,阵阵来袭。


这已经是赵先生连续第二天服用中药后,晚上几乎被折腾到难以入睡。


明天,干脆告诉医生:放弃这次治疗。


想到这里,赵先生又回忆起了此前到三甲医院里接受治疗的场景:


每天32个单位长效胰岛素,外加刺激胰岛素分泌的格列美脲3片(6mg),换来的却是高低起伏、乃至频频晕倒昏迷的紧急抢救……


明天,是继续坚持留在这里,还是放弃离开,在床上辗转反侧的赵先生又开始踌躇起来。


可是,伴随着腹痛的不断加剧,赵先生开始心生怨气:自己的主治中医,根本就是胡乱开方!


20年前,赵先生曾也是一名中医,切脉技术也很了得。不过,历来都有人说“医者不能自医”——而不巧的是,这件事就恰恰发生在赵先生自己身上。


五月的晨曦,穿梭于南太湖畔。


赵先生快步走进治疗基地,带着质疑与些许不甘,将不想再继续治疗下去的想法,一五一十地告诉了主治医生。


主治医生听后并没有很诧异,反倒显得很从容,再一次把了把赵先生的脉、查看了他最近的血糖与用药数据。


然后,起身,以一个专业私人医师的口吻,自信地告诉赵先生:


如果能再坚持几天,你的血糖一定能降下去,而且不用任何药物。


之所以如此肯定,是作为一名真正的中医大师,深知此时自己的用药已经起到了有效反应——患者连续2晚的剧烈反馈,就是一个用药显效的结果。


以前,听主治医师介绍,曾有患者服药后不停地呕吐;本以为是中药带来的所谓“副作用”,但第二天却病情明显有了好转。


中医药治病、尤其治大病,并不像现在宣传所谓很“慢”,要靠长年累月的“养”:真正的中医开方,两三剂经方下去,基本病就好了。


其实,赵先生心里也清楚:早在二十年前给自己的左手把脉时,偶然发现存在一个“淤结”;一直也断断续续给自己开过药,但就是不见好转……


不曾想的是,也许医术高超的医生能轻松治好一个在常人看来几乎难以治愈的顽疾,但对自己的病情发展却无计可施:


赵先生初次来到治疗基地时,空腹血糖高达15mmol/L,胰岛素与西药联合使用治疗。主治医生首次一摸脉便是“滑大脉”,再根据问诊,二话不说,直接开了应对的经方汤剂。


如果是未曾了解过经方的人,可能在感受如此强烈药性之时,已经早早打了退堂鼓;但赵先生不一样,本着自己的中医基础对经方“攻邪”快速、精准、猛烈的特点,总算是彻头彻尾亲身感受了一次:


虽有了一周的肠胃不适,但终归是自己二十余年不断积攒的“病邪”,想在短短十余天疗程中“一举攻克”,必须用药到位,否则后患无穷……


或许是出于一名中医的本能,也或是不再想倒退回每天与胰岛素、西药为伍的时光,在主治医生晓之以理的劝服下,赵先生得以再次坚持了下来。


终于,第3天,赵先生迎来了正常入睡的一晚。伴随着血糖的好转,也稍稍安定了赵先生的心绪,开始踏实下来认真学习这里的治疗逻辑。


相信比起服用经方的“痛苦经历”,或许最终的结果,更能让他铭记一生:


赵先生4月29日~5月6日血糖监测数据


赵先生不仅血糖降至5~7mmol/L,最关键的是撤除了每天32个长效胰岛素(注:患者最高使用量,治疗首日未记录)外加3片格列美脲(6mg;注:患者未在后台记录西药使用情况);稍作换算,已达到撤除60个普通单位胰岛素的用量。


赵先生4月29日~5月6日胰岛素使用数据


从正式开始接受瑞博的治疗,到完全血糖正常、停药,仅历时8天。


那个伴随着自己左手二十年的淤结,也悄然消失了……


-02-


如果早/晚一点,我/我的父亲…


这是关于沈先生与管先生的故事。


之所以把两位先生的故事放在一起讲,是因为他们之间虽有着太多似是而非的经历:


沈先生尽管早在十年前便查出患有糖尿病,但执意于西药所带来的副作用,从来没有服用过任何西药,也没有打过胰岛素。


管先生患有糖尿病已十多年,竟甘愿偷偷收起自己的诊断证明,任凭病情的肆意妄为。


二者当初盲目执拗的行为,难掩殊途同归的后果。


在沈先生看来,7~8mmol/L的血糖水平,足以通过坚持运动与改善饮食来有效控制。但,这终归只是对自己的一种执念。


在管先生看来,即便空腹血糖早已超过10mmol/L,却仍没有足够的理由让他去直面自己的身体问题。但,这终归只是对自己的一种欺骗。


长期的血糖高居不降,让沈先生坚持一贯的疗法,显得如此苍白无力——在空腹血糖>7mmol/L后,身体代谢的紊乱与失衡,逐步将病情推到了顽固的阶段。


长期的血糖高居不降,让管先生即便是在南方初夏时节,也要裹上一层厚厚的呢子大衣——对微血管、神级系统的损害,使患者的知觉退化,已根本无法对周围的温度有明显的感知。


有时候,也许只有真正目睹了亲人的痛楚,或许才能明白,疾病与自己是如此近在咫尺;而健康,却又那么遥不可及……


一年前,沈先生的父亲同样因高血糖,不得不到医院治疗。在医生的坚持下,开始服用西药降血糖。对于西药极度抵触的沈先生,但也终究敌不过高血糖对老父亲带来的伤害。


起初,西药的快速效果,确实让老父亲的血糖一度降低;但随之而来的,也是西药难以回避的副作用——老父亲开始消瘦、虚弱,毕竟心脏也一直不太好。


当了解这种西药的药理后,沈先生恍然大悟:这一西药旨在阻断人体对淀粉类物质的吸收,从而达到降血糖的作用——抑制了过多的吸收成分后,人体自然便会出现营养不良的情况,更何况一名年事已高的老人。


这就给沈先生留下了一系列疑问:糖尿病的病因到底是什么?怎样才能真正从源头上找到病因、从而对症下药……


后来,沈先生在偶然经朋友介绍、登门拜访瑞博后,对于解医师治疗糖尿病的理论与逻辑十分认同——内分泌的紊乱与修复。当天,沈先生直接将自己的老父亲从家接到治疗基地,与自己一同进行治疗。


据后来医护人员回忆,沈老父亲初诊时,小腿完全肿胀、面色潮红,脉象已是虚劳,意味着心脏已严重衰微!


此情此景,解医生立刻要求停止之前服用的西药,改为针灸与中药调理,还要求每天早餐必须摄入足够的牛肉来补气血等。


只用了6天,沈老父亲的小腿不再肿胀,自述感觉明显有了改观、很舒服,脉象也出现缓和之迹在不服用任何西药的情况下,血糖从7mmol/L降至5mmol/L。


而沈先生自己,在严格服从解医师的治疗管理下,在不使用任何药物的情况下,血糖保持在4.7~6.2mmol/L之间。


▲沈先生4月29日~5月9日血糖监测数据


治疗班期结束之际,沈先生留下了这般感慨:


我一直怀揣着对于健康的疑问,不想就此带病延年下去;幸运的是,瑞博、解医师,或者说是中医,给了我最终的正确答案。


如果时光可以倒退,可能与沈先生一样,管先生本也有机会让自己的父亲过来治疗;但不幸的是,管先生的父亲,已于去年因胰腺癌离开了这个世界……


正是经历了这次难以忘怀的变故,管先生痛定思痛,决心首次直面这个困扰了自己与家庭十多年的病魔。


毕竟,生活不止是有阴霾与迷惘,更有希望与曙光。


十余天瑞博湖州线下治疗基地的短暂历程,让管先生迎来了新生:


▲管先生4月30日~5月10日血糖监测数据


由于十几年的延误,管先生的身体情况相较以上几位糖友更为复杂:在有经验的医师看来,病人对自己患病却浑然不知的“失灵”知觉,是一种很严重的“已病”状态。


如今的慢性病就有这样的特点:也许大多数情况下,患者根本感觉不到自己出现了什么症状,但身体功能却正在逐渐恶化……


正所谓古语云:“夫存不忘亡,安必虑危。”就像生活中有人总是说自己多久没有得感冒一样,实际上只是身体对病邪的识别能力在降低。


不过,值得管先生庆祝的是:比起最初的空腹14mmol/L、餐后16.3mmol/L,已开始出现7.6mmol/L的明显好转,且每天呈降低的趋势。


逝者已矣,生者如斯……


-03-


谨记:残酷与希望并存


这些天,相信年度最扎心视频中的数据,牵动了无数人的心:


近7成白领有过劳死风险;

每4人中便有1人是肥胖;

每年猝死人口达55万;

每天约有10000人确诊癌症;

慢性病死亡人数占死亡总人口86.8%

……


感叹之余,笔者不想再看到类似“我很困但又睡不着,于是我往咖啡里泡了安眠药”,或是“凌晨3点,我默默地转发了又一个人猝死的消息后,继续刷屏……”


其中,就“慢性病死亡人数占死亡总人口86.8%”一项而言,糖尿病可谓做出了十足的贡献:


2017年,中国糖尿病死亡人数攀升至84

已超过“癌症第一杀手”肺癌的年死亡人数,

其中50%以上死于心血管并发症。


2017年,中国糖尿病患者已达1.14亿

成年人中,一半糖前期患者

糖尿病足患病率12.4%,截肢率7.3%

每年有超过100万糖尿病患者因为糖尿病足而截肢

……


笔者谨望:有更多的人重视糖尿病起来,不要逃避现实,更不要在任何时候失去治疗的信心——与赵先生、沈家父子、管先生一样,希望,将永存于我们身边。

×
北京太一同义堂中医诊所
(北京医疗基地)

电话咨询:010-80765396

微信咨询

浙江湖州瑞博同義堂中医门诊部
(浙江医疗基地)

电话咨询:0572-2201880

微信咨询

深圳太一同义堂中医诊所
(深圳医疗基地)

电话咨询:13380307521

微信咨询

深圳太一广成中医诊所
(深圳医疗基地)

电话咨询:13380307521

微信咨询

脉诊及技术合作咨询

×

下载方大师APP,查看更多健康资讯

下载太一脉APP,查看更多健康资讯